50万元变7.9万元背后的民事检察监督故事

2023-08-05 21:12:31     来源:天眼新闻

“50万元的债务,从2013年起14‰月利率的利息和滞纳金,压得我喘不过气来,非常感谢检察机关的监督,使我的债务变成了7.90万元,这笔还不清的债务终于厘清了。”生效裁判检察监督案件当事人梅某某在检察官回访当中说道。

梅某某系一起民事生效裁判监督案件的当事人。德江县人民检察院经上级院交办线索后依法受理该案,成立办案组,随后调取案件审判卷宗审查,厘清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,梳理出案件疑点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,逐一调查核实,听取当事人意见。随着一组组证据的查实,案件事实逐步清晰。


(资料图)

揭开“一笔借款,两份利息”的神秘面纱

借一笔款,怎会有两份利息?原告陈述被告仅支付两个月的利息,月利率14‰,被告却说实际支付了136000元利息,月利率是50‰?原告陈述其实际给被告发放了500000元本金,被告却只收到了475000元?疑问重重,案件真相到底是什么?民事检察办案组带着这些疑问,根据案件进展情况,不断调整调查思路,查找关键证据,通过调取该案相关的刑事证据材料、司法鉴定意见、判决书等,结合案情分析研判,梳理核实,抽丝剥茧,层层突破谜团。

原来“两份利息”系某某公司在规避检查时作的“把戏”。该公司是小额贷款公司,贷款实收借款人5分利息,为了规避检查,作了两套账本,一本为合规利息,另一本为超出法律规定的利息,两本加起来才是5分利息。在原审庭审中,原告隐瞒两本利息和其实际收取被告136000元利息的真相,仅出示合法利息账本,即月利率14‰,并作“被告仅支付两个月的利息”的虚假陈述。原告还隐瞒其扣除头息27500元的事实,虚假陈述其实际发放500000元本金给被告。加之被告缺席审理,导致原审基于片面证据错误认定事实,错误认定事实基础上作出错误判决结果。到此,“两份利息”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戳破了,还原了案件事实真相。

一份再审检察建议,纠正一案错误判决,还案件实体公正

办案组依据查清的事实,找准法律依据,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提交检察委员会审议后,决定依法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书。法院采纳了检察建议,启动再审程序,并依法再审该案,对原审案件事实进行重新认定,对原判决进行改判,由梅某某在判决生效后30日内偿还某某公司借款79000元。

该案的成功办理,充分体现检察机关立足民事检察监督职能,发挥检察调查核实权,实现了对法院民事诉讼案件的监督,坚持有错必纠,有力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,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,保障了实体正义和程序公正,实现政治效果、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
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“二号检察建议”精神,对民事审判程序中的违法送达情形进行监督。该案原审法院未按照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和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》的规定将诉讼文书送达至当事人,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。

二是借助“外力”,补强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。民事检察办案组在调查过程中,借助公安机关侦查力量,有效补强了检察机关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,第一时间取得了当事人的陈述,为查明案件事实奠定了良好基础,赢得了最佳办案时机,避免将案件办成“夹生饭”。

三是正确运用再审检察建议监督方式,彰显了民事检察监督的权威和实效。德江县人民检察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,指出法院存在违反法律规定,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违法情形,作出的民事判决存在当事人隐瞒证据真相导致事实认定错误的情形,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坚持程序监督与结果监督并重,依法全面履行法律监督,维护司法秩序和司法公正的职能作用。同时,德江县检察院采用再审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进行同级监督,达到了监督的效果。

通讯员 陈红梅

编辑 白春霞

二审 安慧芳

三审 朱邪

关键词:

明星

电影